close
Olympus E系統從2004年7月E1入手用到現在,已經過了三年半了。
E1是台手感很棒,顏色絕佳的機子。可惜隨著時間的經過,它的電子系統已經跟不上需求,現在我只把它當作可AF的機械機身來使用。2006年2月入手的E330是世界上第一台實用的Live View取景的DSLR,一直到現在,它還是一台稱職的生活記錄機,可是,也僅止於此。
2007年10月發表的E3在個人看來是一種等級上的退步,雖然它有著Olympus有史以來第一次可以跟前兩大廠(Canon及Nikon)競爭的電子功能。可是在機身機械等級的退步再加上層出不絕的品質問題使個人沒有入手的念頭。
就在這時,2007年8月23號,Nikon公布了D3及D300。D300就算了,D3可是Nikon第一台135片幅的DSLR。整整APS-C 2.5倍及4/3 4倍的片幅再加上頂級中的頂級的專業機身,再加上5000美金的定價,真正的誘人!
個人對相機的態度,它就是一個工具,一個讓我揮灑創作空間的工具。可以讓我最沒有負擔的拍照的相機就是最好的相機。基於這樣的理念,當年我選擇了Olympus E system,現在基於對性能及片幅的要求,我選擇了D3。
相信的是D3可以讓我更無負擔地攝影;按下快門前我唯一要擔心的是如何構圖,如何去呈現出我想要表達或捕捉的那瞬間,其他的,交給相機吧!
以下有D3本身的照片是E330+11-22mm拍的,其他則是D3拍的。
從2007年1月中下定,等了一個多月,終於在2月20號拿到Nikon的新機皇--D3。
好大的金色盒子,還內附Capture NX 1.2版的光碟。
國祥公司貨
同時間入手的AFS DX VR 18-200mm/F3.5-5.6 G IF-ED及補光用的SB400小閃燈。
既然D3身為Nikon第一台數位135片幅機身,為什麼還要在這個時間點入手18-200mm的DX鏡呢?主要有幾個原因。
1. 也是最重要的,買不到24-70mm。數位機身的時代,要發揮出百分之百的感光元件功力,鏡頭還是得要數位對應。這也是我第一個數位系統選擇Olympus E系統的原因。現在選擇了Nikon系統,鏡頭當然也要數位對應。標準變焦鏡頭的第一選擇就是新出的24-70mm,既是135片幅,也是數位對應。可惜現在缺貨缺到沒有天理。
2. 因為D3支援DX裁切模式,所以在使用DX鏡頭上並沒有問題,唯一要適應的是觀景窗大小。D3的觀景窗放大倍率只有0.7倍,在使用135片幅時沒有問題,但是若裁切成APS-C模式則會小得很可憐。所以我又入手了以下這個東西。
有著1.2X放大倍率的DK-17M。這東西在D3上使用起來很棒,即使帶著眼鏡也完全不會有遮到視野的問題,可以毫無負擔地使用。在DX裁切模式下的放大倍率成為0.84倍,加上100%的視野率,雖然跟不上D300的0.94倍,但已經跟前代機皇D2X的0.86倍相差無幾。
3. 18-200mm在D3上我給它的定位就是旅遊隨拍及生活記錄。不大的體積重量﹑高達4級的VRZ防手振﹑還可以的畫質﹑11倍的變焦倍率;配合上D3的超強高ISO﹑快速AF﹑絕佳的操控手感及放大後的觀景窗,簡直成了無敵旅遊機。
至於體積重量,反正我已經用慣了E1+手把,一公斤多的機身加上六七百克的鏡頭已經是常態了,在使用D3上並沒有適應上的問題。
給18-200mm用的B+W MRC UV
小巧可愛的SB400。說真的,這傢伙也是我入Nikon門的一點拉力。很早以前就夢想著能有個補光用的TTL小閃燈,要比內閃好用(內閃功率不夠且會被鏡頭遮到),但要有著好收易放的個頭。奇怪,Nikon想得到,為什麼其他家沒有呢?
D3的超強高ISO使得SB400的實用性大增。我給SB400在D3的定位上就是逆光補光用,至於現場背景光,就交給D3了。
為了新系統而入手的收藏家防潮箱。現在機身鏡頭等主要部件放這兒旁邊是Manfrotto 055MF4碳腳,上頭是Slik Pro 340DX,我的旅遊用腳架。
原先的防潮箱改為收放配件。
D3加18-200mm
專用的閃燈蓋及DK-17M觀景窗放大器。就是這東西讓DX模式的實用性大增,對我來說不再只是附屬於135模式。裁切後的5.5MP對生活記錄來說也是夠用。想要的時候還能135模式硬上,雖然有成像圈,不過還是可以裁切。
只要是符合自己的需求,就是好東西,這是我的理念。
附贈的Capture NX。可惜到現在還一直忙著熟悉機身功能,還沒空來玩這個。
機身連接端子通通藏在橡膠蓋子內,擁有防滴防塵的功能。說實在的,在質感上還是遜於E1一籌。E1的通訊隱藏蓋是做成氣密式的,開關時還會波的一聲,用起來多爽啊!
頂級機身就要搭配頂級的配件。ScanDisk Extreme IV 4GB記憶卡。讀寫速度一流。
D3擁有雙記憶卡插槽,只是我沒那麼多記憶卡啦。
和SB400合體。室內使用時若真的快門低到需要補光,只需要調高ISO,閃燈的效果會好很多。
現在熟悉功能中,我是開Auto ISO,上限設到ISO 6400,最低快門1/60,配合18-200mm的VR,就把D3當成傻瓜機來用。
D3的3吋VGA解析度(640*480)LCD出來的畫質實在是沒話可說,簡直是有美化效果。
顏色設定的部分還在摸索中。初步是設定Vivid,把銳利度﹑飽和度﹑對比度及色相等拉高,會蠻接近Oympus E系統的顏色。初步感覺D3的色底可能是CMOS的關係,比較接近E330,有點透明的層次,但是色底的厚實感偏向E1。
另外就是動態範圍及描寫力很驚人,即使是四五千的ISO值也可以表現出正確的色調及細節。
喔,對了,自動白平衡雖然超準,接近人眼所見,但是Nikon一貫的冷調還是存在。
忘了說,總代理還送了這個包包,整體無mark,不曉得是啥家的。質感跟規劃都不錯,問題是,這種扁身的包包塞不進去D3,那送這作啥勒?清庫存?
家裡養的狗多是黑狗,拍這些好動的傢伙有幾個難題。
1. 動來動去,考驗AF
2. 黑色的主體考驗AE及曝光選擇,甚至是動態範圍
3. 景深的運用
這幾張圖是以D3拍的,曝光選擇重點區域讓黑色主體多吃點光。事實上以D3來說應該要開Active D-lighting來擴大動態範圍,可惜拍攝時忘了。這幾張都是事後以ACDSee Pro處理的。
AF方面我現在仍然只會單點對焦後重新構圖,以D3來說應該要使用區域陷阱對焦之類的。另外就是ISO開高,光圈縮小以求得景深等等。
總之,多練習~~
陸續更新中~~
E1是台手感很棒,顏色絕佳的機子。可惜隨著時間的經過,它的電子系統已經跟不上需求,現在我只把它當作可AF的機械機身來使用。2006年2月入手的E330是世界上第一台實用的Live View取景的DSLR,一直到現在,它還是一台稱職的生活記錄機,可是,也僅止於此。
2007年10月發表的E3在個人看來是一種等級上的退步,雖然它有著Olympus有史以來第一次可以跟前兩大廠(Canon及Nikon)競爭的電子功能。可是在機身機械等級的退步再加上層出不絕的品質問題使個人沒有入手的念頭。
就在這時,2007年8月23號,Nikon公布了D3及D300。D300就算了,D3可是Nikon第一台135片幅的DSLR。整整APS-C 2.5倍及4/3 4倍的片幅再加上頂級中的頂級的專業機身,再加上5000美金的定價,真正的誘人!
個人對相機的態度,它就是一個工具,一個讓我揮灑創作空間的工具。可以讓我最沒有負擔的拍照的相機就是最好的相機。基於這樣的理念,當年我選擇了Olympus E system,現在基於對性能及片幅的要求,我選擇了D3。
相信的是D3可以讓我更無負擔地攝影;按下快門前我唯一要擔心的是如何構圖,如何去呈現出我想要表達或捕捉的那瞬間,其他的,交給相機吧!
以下有D3本身的照片是E330+11-22mm拍的,其他則是D3拍的。
從2007年1月中下定,等了一個多月,終於在2月20號拿到Nikon的新機皇--D3。
好大的金色盒子,還內附Capture NX 1.2版的光碟。
國祥公司貨
同時間入手的AFS DX VR 18-200mm/F3.5-5.6 G IF-ED及補光用的SB400小閃燈。
既然D3身為Nikon第一台數位135片幅機身,為什麼還要在這個時間點入手18-200mm的DX鏡呢?主要有幾個原因。
1. 也是最重要的,買不到24-70mm。數位機身的時代,要發揮出百分之百的感光元件功力,鏡頭還是得要數位對應。這也是我第一個數位系統選擇Olympus E系統的原因。現在選擇了Nikon系統,鏡頭當然也要數位對應。標準變焦鏡頭的第一選擇就是新出的24-70mm,既是135片幅,也是數位對應。可惜現在缺貨缺到沒有天理。
2. 因為D3支援DX裁切模式,所以在使用DX鏡頭上並沒有問題,唯一要適應的是觀景窗大小。D3的觀景窗放大倍率只有0.7倍,在使用135片幅時沒有問題,但是若裁切成APS-C模式則會小得很可憐。所以我又入手了以下這個東西。
有著1.2X放大倍率的DK-17M。這東西在D3上使用起來很棒,即使帶著眼鏡也完全不會有遮到視野的問題,可以毫無負擔地使用。在DX裁切模式下的放大倍率成為0.84倍,加上100%的視野率,雖然跟不上D300的0.94倍,但已經跟前代機皇D2X的0.86倍相差無幾。
3. 18-200mm在D3上我給它的定位就是旅遊隨拍及生活記錄。不大的體積重量﹑高達4級的VRZ防手振﹑還可以的畫質﹑11倍的變焦倍率;配合上D3的超強高ISO﹑快速AF﹑絕佳的操控手感及放大後的觀景窗,簡直成了無敵旅遊機。
至於體積重量,反正我已經用慣了E1+手把,一公斤多的機身加上六七百克的鏡頭已經是常態了,在使用D3上並沒有適應上的問題。
給18-200mm用的B+W MRC UV
小巧可愛的SB400。說真的,這傢伙也是我入Nikon門的一點拉力。很早以前就夢想著能有個補光用的TTL小閃燈,要比內閃好用(內閃功率不夠且會被鏡頭遮到),但要有著好收易放的個頭。奇怪,Nikon想得到,為什麼其他家沒有呢?
D3的超強高ISO使得SB400的實用性大增。我給SB400在D3的定位上就是逆光補光用,至於現場背景光,就交給D3了。
為了新系統而入手的收藏家防潮箱。現在機身鏡頭等主要部件放這兒旁邊是Manfrotto 055MF4碳腳,上頭是Slik Pro 340DX,我的旅遊用腳架。
原先的防潮箱改為收放配件。
D3加18-200mm
專用的閃燈蓋及DK-17M觀景窗放大器。就是這東西讓DX模式的實用性大增,對我來說不再只是附屬於135模式。裁切後的5.5MP對生活記錄來說也是夠用。想要的時候還能135模式硬上,雖然有成像圈,不過還是可以裁切。
只要是符合自己的需求,就是好東西,這是我的理念。
附贈的Capture NX。可惜到現在還一直忙著熟悉機身功能,還沒空來玩這個。
機身連接端子通通藏在橡膠蓋子內,擁有防滴防塵的功能。說實在的,在質感上還是遜於E1一籌。E1的通訊隱藏蓋是做成氣密式的,開關時還會波的一聲,用起來多爽啊!
頂級機身就要搭配頂級的配件。ScanDisk Extreme IV 4GB記憶卡。讀寫速度一流。
D3擁有雙記憶卡插槽,只是我沒那麼多記憶卡啦。
和SB400合體。室內使用時若真的快門低到需要補光,只需要調高ISO,閃燈的效果會好很多。
現在熟悉功能中,我是開Auto ISO,上限設到ISO 6400,最低快門1/60,配合18-200mm的VR,就把D3當成傻瓜機來用。
D3的3吋VGA解析度(640*480)LCD出來的畫質實在是沒話可說,簡直是有美化效果。
顏色設定的部分還在摸索中。初步是設定Vivid,把銳利度﹑飽和度﹑對比度及色相等拉高,會蠻接近Oympus E系統的顏色。初步感覺D3的色底可能是CMOS的關係,比較接近E330,有點透明的層次,但是色底的厚實感偏向E1。
另外就是動態範圍及描寫力很驚人,即使是四五千的ISO值也可以表現出正確的色調及細節。
喔,對了,自動白平衡雖然超準,接近人眼所見,但是Nikon一貫的冷調還是存在。
忘了說,總代理還送了這個包包,整體無mark,不曉得是啥家的。質感跟規劃都不錯,問題是,這種扁身的包包塞不進去D3,那送這作啥勒?清庫存?
家裡養的狗多是黑狗,拍這些好動的傢伙有幾個難題。
1. 動來動去,考驗AF
2. 黑色的主體考驗AE及曝光選擇,甚至是動態範圍
3. 景深的運用
這幾張圖是以D3拍的,曝光選擇重點區域讓黑色主體多吃點光。事實上以D3來說應該要開Active D-lighting來擴大動態範圍,可惜拍攝時忘了。這幾張都是事後以ACDSee Pro處理的。
AF方面我現在仍然只會單點對焦後重新構圖,以D3來說應該要使用區域陷阱對焦之類的。另外就是ISO開高,光圈縮小以求得景深等等。
總之,多練習~~
陸續更新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